锐观察
每周五暂停的国家:一个中国商人眼中的中亚市场新热土
Lily
2025-07-04 14:55:12
【摘要】 从“去俄化”到“亲中化”,这是一次跨越信仰、语言与制度的出海冒险

每周五下午,塔什干的城市脉搏会短暂停歇。男性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至各大清真寺,完成一周中最重要的大礼拜。晚到的人只能铺块布,在寺外空地的烈日下虔诚叩拜。这是一个信仰根深蒂固的国家。但有趣的是,它又是个独特的世俗国家——法律禁止女性遮面,酒店餐厅必须提供酒水,公共生活中的宗教色彩被巧妙调和。你甚至能感受到,乌国民众的娱乐和消费热情,有时比中国人还高涨。

也正是在这种“暂停”与“加速”交错的节奏中,中国商人开始寻找自己的落脚点。他们中有经营家纺的Kurt,从哈萨克斯坦一路南下,选择乌国作为出海首站;也有像老冯这样的“老炮”,早已在这里摸爬滚打多年。他们感知到:这里人热情、关系密集、市场未饱和,是一个值得下注的生意新战场。

“去俄化”到”亲中化“:一场跨越文化、语言和信仰的生意试炼

2022年初,当俄乌冲突的硝烟燃起,远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,一场静水深流的变局也在加速。俄罗斯与这个昔日紧密联系的邻国贸易受挫,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。几乎在同一时间,敏锐的中国商人嗅到了机遇。仅仅一年后,2023年,中乌贸易总额飙升至约140亿美元,中国历史性地取代俄罗斯,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。这股涌入的中国力量,正试图在这个每周五仿佛按下“暂停键”的国家,找到自己的节奏。

这种转变并非偶然。其实,自1991年独立那天起,乌兹别克斯坦就踏上了“去苏联化”与“去俄罗斯化”的漫长征途。语言是身份的核心——1989年通过语言法确立乌兹别克语为国语,如今在年轻一代中快速退潮。在首都塔什干的苏式旧街区穿行,最显眼的现代建筑,往往是托福、雅思的培训招牌。用当地商人Kurt的话说:“对00后年轻人,俄语早不是第二语言,英语才是新宠。”这个历史性的“窗口”,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入场契机。

尽管如此,语言,依然是几乎所有中国商人在乌兹别克斯坦迈出的第一道坎。虽然汉语正在中亚逐渐普及,但真正落地经营,还得依赖“文化中介”:新疆来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员工,常常在中资企业中担任“业务+翻译+文化顾问”的复合角色。

“一个新疆前台,可能一个月要万八千,但我愿意出。”在乌经营家纺的Kurt毫不犹豫。他不是在买劳动力,而是在购买信任——这是他在阿拉木图被收“喝茶咨询费”之后得到的深刻教训。在乌兹别克斯坦,热情是真实的,但信任则需要慢慢建立。

但语言之外,更大的挑战来自信仰文化。在乌国,很多员工出自穆斯林家庭,工作之上的,是他们对安拉的虔诚。老冯感叹:“你再好,他们也觉得那是主让你对他们好,不是你这个老板有恩。”这种敬主多于敬人的文化观,使得很多管理者初入乌国常感“施恩无回”。

和中亚大部分国家一样,乌国人骨子里爱自由、崇尚享受。老冯观察到,部分基层劳动者拿到工资后,常常会“自发放假”几天才回来上班;不过这种现象在写字楼里的白领群体中则少见得多。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管理团队,理解并适应这种文化差异是首要课题。

当然,也有部分中国商人在这里找到了“更本地化”的生意解法:跨国婚姻。在乌兹别克斯坦,“中国男人对老婆好”的口碑早已悄然传播开来。经济稳定、性格温和、顾家爱孩子,这些标签让不少中国男性在乌国颇受青睐。老冯的朋友,一位70后中国商人,如今和比自己小20岁的乌国妻子育有一儿一女,妻子不仅能用中文流利沟通,还协助管理家庭生意。语言和信任,这两个出海难题,被一桩婚姻同时解开。

蜜月期窗口:中国经验在乌国的现实落地

在新疆经营家纺工厂的Kurt,正是2022年后随着“一带一路”深入中亚浪潮中的一员。他带着新疆本地员工,从哈萨克斯坦一路南下,最终抵达乌兹别克斯坦,开启“出海之旅”。

谈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,Kurt有些感慨:“哈国确实更富,市场更成熟,但也有些……傲慢?对中国人不算太友好。”他回忆在阿拉木图,通过朋友介绍找当地人喝茶咨询业务,结束后对方竟索要几百美元“咨询费”,不给钱就不让走。

而初到乌兹别克斯坦的体验,则截然不同。乌国翻译第一次见面就热情地请他们吃了一顿地道的手抓饭。Kurt对比道,“乌国人自古就是经商民族,更善于处关系。刚认识就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友善。”这种国民性格的差异,使得在乌国的生意似乎更好展开,市场的增量空间也感觉更大。

对很多中国商人来说,乌兹别克斯坦今天的状态,有点像80年代的中国”——潜力巨大、制度复杂、处处是机会,也处处要靠人。改革正在进行,但节奏尚慢;政策向外资开放,但执行却时常“特事特办”。

老冯形容乌国的治理逻辑为“制度叠加”:底层仍在运行苏联时代的规章,新形势下又不断出台现代法规,很多时候彼此矛盾。例如,Kurt曾协助朋友推动一个环保项目,乌国此前完全无此类标准,最终政府“临时”参考中、美、欧三方标准,拼凑出一个本地版方案,才得以落地。

在这样的现实中,中国式的“灵活性”反而成为优势:我们习惯了摸着石头过河,习惯了“解决问题比纠结制度更重要”。在乌国做事,纸面规则固然重要,但“关键人脉”往往才是落地项目的决定因素。

与此同时,乌国的城市景观也在快速变化中透露出商业信号的多样性:你可以在街头看到售价近30万元的比亚迪新能源车,也可以看到7万块的老款雪佛兰仍然占据大多数;你可以在现代商圈刷卡消费,也可以在热闹的大巴扎讨价还价。一个“高增速、低起点、多层次”的消费社会,正在迅速成形。

结语

在这个“每周五会暂停”的国家,商业从来不只是交易,更是一场文化、制度与人心的博弈。

塔什干的大街小巷正不断涌入中国面孔,从家纺厂到跨国婚姻,从翻译岗到关键人脉,中国商人正以自己的方式打开中亚。这里没有现成的模板,也不靠复制的经验,真正能走得远的,是那些愿意听懂“信仰节奏”、看懂“制度缝隙”、构建“本地关系网”的人。

当世界地缘格局发生重构,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正在进入“非典型市场”的新阶段。乌兹别克斯坦不是第一个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但在这个看似“缓慢”的市场中,藏着的可能正是另一个时代的加速器。

出海,不只是速度的游戏,是理解的竞赛


分享到:
分享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×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