锐观察
东南亚卷疯了,中亚还没开始
Lily
2025-07-16 17:43:54
【摘要】 当东南亚的出海战场已硝烟四起,中亚仍静待第一批讲中文的生意人来落子布局

在所有讨论出海机会的语境中,东南亚几乎成为默认选项”——市场体量大、华人基础好、互联网普及率高。但也正因为如此,它也成为最先被中国企业穿的区域:流量变贵、竞争加剧、打法趋同,后来者很难不焦虑。

相比之下,中亚常被视为边角料市场——地理陌生、语言小众、物流复杂、基础薄弱。但正因如此,它也处在中国品牌尚未全面布局的空窗期。这里没有过度拥挤的货架,没有泛滥的营销套路,有的是真正的品牌与服务空缺,有的是对高性价比中国制造的强烈需求。

2025年,一位已在多个市场踩过坑的出海老兵,在对比走访印尼与乌兹别克斯坦之后,选择了一个不那么热门的方向。不是因为逆向,而是他看到了一个关键判断:“在东南亚你得卷掉别人,在中亚你只要先到。”

一场平行世界的对照实录

出海,往往从第一站落地开始,机场与城市的初印象就已昭示其发展图景。

从北京飞往印尼首都雅加达,航程7小时出头,落地之后,是一整套几乎无缝衔接的现代流程:步行15分钟到达海关,自助通关系统精准高效,十余个行李转盘高速运转。出口处,网约车与出租车平台广告林立,工作人员主动引导旅客用App叫车。晚上9点,城市公路依旧灯火通明、车流如织,前往老城区的酒店足足堵了50分钟,才终于抵达。

两周后,笔者转战中亚,从北京飞抵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。飞行时间缩短至6小时,但抵达体验却仿佛慢了一个时代:下机5分钟即达海关,仍使用人工验护照,虽然航班不多,依然等候近10分钟。四个行李转盘勉力运转,机场朴素无比,不见任何网约车标识,也无叫车通道,所有接送车辆聚集在一个普通停车场。晚上9点从机场出发,一路畅行无阻,仅20分钟便到达市中心酒店。

同样是首都机场,同样是落地夜晚,雅加达落地后系统化的边检、自助通关、高效行李分流、平台化出行系统让人迅速感受到东南亚中心城市的活力。而同样的流程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,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节奏:人工海关、基础接驳、简陋设施与低效率服务,是中亚典型国家发展阶段的真实写照。

这一差异同样延续至城市肌理。雅加达中心区商业氛围浓厚、交通繁忙、夜晚依旧喧嚣,城市节奏与中国新一线如出一辙。反观塔什干,城市主干道通畅无阻,商业氛围较为平淡,一派发展早期城市的舒缓感

如果说印尼的人均GDP高出乌兹别克斯坦1900美元,那么从城市的硬件配套、消费场景、零售渠道、品牌渗透等角度来看,两地之间的差距更像是一个身处发展中后期,一个尚处基础建设初期

雅加达的消费场景与中国差异甚小,商场、品牌、产品、服务乃至互联网使用行为都几乎无缝切换。而塔什干更多依赖本地巴扎市场,现代商场数量有限,品牌丰富度与服务细节远未形成体系。

但正是这种落差,让中亚成为一块真实存在、却尚未被结构化开发的潜力之地。

卷中找缝,还是空地起舞

在东南亚,李宁、安踏、美的、海信、极兔快递、蜜雪冰城、名创优品等中国品牌早已遍地开花,渠道与品牌生态趋于饱和。新进者不得不卷流量、卷选品、卷效率,甚至要卷服务体验和全链路运营能力,方能争得一席之地。

在塔什干,一切尚未开始,亦未完全成熟。在这座中亚核心城市,名创优品、蜜雪冰城还只是稀有动物;极兔还未入场,美的、海信也尚无体系化的销售网络;许多国际品牌依旧处于欧美旧品常年驻场的阶段,品牌结构老化,价格高却缺乏替代。

日用品如洗衣粉、牙刷、洗发水的价格普遍高于中国,却少有竞争者切入;服饰、快消、电器等赛道仍是一片空白地。李宁旗舰店高端大气、客流不断,比亚迪成为中产用户购车首选,大疆与Insta360逆向海淘需求不断——这就是机会正在发生的中亚现场。

互联网领域也已打好基础InstagramTelegram等社交平台广泛使用,本地打车、外卖、购物类应用相对完善,给品牌的用户触达提供了前提。

总之,中亚并不是市场小,而是结构未被填补。它不需要你卷出花,只需要先来,能落地。

选择适配场,而非规模场

从收入水平看,雅加达与塔什干并无显著差距,普通工薪阶层月收入基本持平,部分互联网从业者甚至薪资更高。但由于市场成熟度、商品竞争力、零售生态完全不同,相似收入之下的购买力却呈现两极:

在雅加达,百元以内可享中水准晚餐,星级酒店价格合理;在塔什干,物价整体偏高,商品结构老旧,竞争缺位,导致整体消费体验远逊色于收入水平所反映的潜力。

这正是判断出海方向时最需要厘清的:你的资源能力,究竟适配哪个市场的竞争门槛?

如果你是资源齐备、打法成熟、品牌认知强的企业,那么在东南亚卷赢别人是合理选择。

但如果你是希望从0-1起步、构建销售网络、建立品牌资产的中型企业或新锐品牌,中亚市场则拥有更低的竞争强度、更可控的运营风险和更快速的市场验证路径

当然,中亚市场天花板较低,人口体量与东南亚不可同日而语。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,东南亚的增长焦虑正日益成为投资高、回报慢的代名词,而中亚的可预见性落地机会或许才是更匹配的第一战场。

结语:去现场,答案才会真正清晰

中亚,不是东南亚的替代品,而是另一种增长曲线的起点。在印尼,你需要更聪明地参与竞争;在乌兹别克斯坦,你需要更坚定地完成落地。

选择出海目的地,从来不该只看市场体量与人均GDP,而应深挖:哪里才是真正适合我落脚、扎根、增长的那块土壤。

走出去,亲自走访,才是找到答案的唯一方式。因为这个时代,不缺数据,缺的是洞察;不缺地图,缺的是实地。


分享到:
分享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×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